來自植物的生命水 解渴、排毒通便、消炎止痛、防衰老、補腦、平衡血壓與血糖……

雷久南

如何有效的補充體內的水份是所有人都需要的資訊,現代人因為環境各種污染,長時間在靜態中生活工作,都處在缺水狀態。渴的症狀不限於口渴的感覺,更嚴重的症狀往往以為「生病」而不會想到與缺水有關,輕微的「渴」出現疲倦的感覺,精神不能集中,頭痛、便泌。更進一步的缺水會引起尿道感染、失眠、免疫功能下降、心臟病、糖尿病、胃酸逆流、失智等等。也許我們認為一天喝六—八杯水即可防缺水,其實那不是最有效的解渴方法。一方面水的來源不是活水,而且在高電磁波的環境中水結構已被破壞,進不了細胞組織,再加上體內的結構水也被破壞,渴上加渴難怪有生命力水是那麼欠缺,我相信不少人有經驗在高電磁波環境生活時感到特別口渴。

最新的一些研究提供有效的解渴方法。兩位研究這方面的專業人士Dana Cohen, M.D., Gina Bria在她們著「解渴」(Quench)書中介紹實踐的方法。Dana是內科醫生,Gina是人類學家專門研究在沙漠中生活的人是如何解渴,她經過解渴基金會(Hydration Foundation)提供資訊。

她的研究心得首先幫助了她的母親缺水引起的尿道感染,母親住在養老院,她建議護士在她早上喝的一杯橙汁裏放一茶匙磨碎的鼠尾草籽(Chia seeds),僅這改變她不再有尿道感染的問題。這啟示是來自研究南美沙漠中的Tarahumara 族,年青人長跑五十英哩解渴的方法。長跑的人在出發前先喝泡有鼠尾草籽的玉米發酵飲料,口袋中再裝上一小包2湯匙左右的鼠尾草籽。長跑中只吃點草籽,不再喝水。草籽接觸到水立刻形成膠質能長時間有效的解渴。

在一天喝的水中加一些能使水形成結構的除了鼠尾籽,所有新鮮蔬果和核果,果皮都有這個作用。

蘆薈即是一個例子,蘆薈的汁是膠質水,亞麻仁子泡水也是一樣形成膠質,我們體內細胞周圍的水,也是這膠質水,近年研究這最有貢獻的是在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Gerald Pollack博士,水除了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種狀態,還有第四個狀態介乎在固體和液體之間,這種水的結構與平常水不一樣,密度比較高,含氧也高,平常水是H2O,這種膠質水是H3O2已接近半結晶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水能產生和儲存能量,和能更有效的傳達電和信息,這個狀態的水是生命水,植物裏的水就是這種水。

因此,吃一個水果、一片西瓜、一條黃瓜、喝杯蔬果做出精力湯比喝一杯水更能解渴。

Dana醫生輔導的病例中即以增加蔬果的精力湯和喝早上水裏加檸檬即解決許多病人長期的老毛病。

除喝來自植物的結構水,還需知道什麼時候喝,一般飯前半個小時以內喝杯結構水除了解渴,也有減肥作用。

除了正確的選擇解渴的飲料和食物,適量的讓陽光照在皮膚上會促使體內形成「膠質」水,體內的葉綠素也會和陽光起光合作用,提供我們能量,像在植物內的作用一樣。

另一個觀念是水在體內的運輸靠微小動作,在皮膚下面的肌膜靠「動」運作,這不是平常講的運動,而是微小動作如抬頭、點頭、伸腰、左右看、往後看,抖動手腳和手腳指頭。

一項二○一六年在英國對一萬二千七百七十六位女士為對象的研究,每天坐七小時以上的女士死亡率高於一般女士,但習於手腳抖動的人則死亡率沒有高出。動是合乎自然原則,不動是違反自然。

教室裏的孩子被教育要安靜乖乖的坐著不動,這是違反健康的原則。

長時間坐著時,需不時的抬頭東張西望,轉頭伸直腰,扭轉腰,往後看,腳趾手指動一動,關節肩膀動一動,也順便深呼吸幾次。

長途旅行時特別容易缺水,坐飛機,坐車,一方面不動,一方面機艙裏的空調使空氣乾燥,作者的建議每1小時補充一杯水分,加上不時的做微小動作。

空中飛行人員需特別注意補充水份,看過「解渴」一書的人會準備一些鼠尾草籽或核果,乾果,種子加入飲用水。

在人群中小孩和年紀大的容易缺水,小孩子生長期需足夠活化結構水,小孩因為玩耍而忘了補充水份,在學校裏除非有準備水壺,也不會適當的補充水份,就是有喝水檯,但兩堂課之間時間很短,加上長時間坐著,如果動來動去會被老師罵。甚至於視為「過動兒」。小孩子如能補充水份,有適當的微小動作或走動,注意力較能集中。

一位學習難專心的孩子,每當孩子不能專心時,老師會讓他走出教室外的喝水檯,一方面運動,一方面補充水份,孩子回到教室後又能注意力集中。

年紀大的人容易缺水,因為肌肉減少退化,肌肉是儲有水份的,口渴的反應相對減少。如果知道體內缺水的反應,則可適當的補充水份。在這兒再次提醒缺水的症狀:

頭痛、口乾、疲倦、尿深黃色或少尿,嚴重缺水時沒有尿、頭昏、低血壓、心跳快速,發燒、無精打采、糊塗、甚至於抽筋、昏迷、吐。特別是在運動之後的缺水,最快速的補充水份是在水裏加一小撮自然鹽。

迷惑、失去平衡也能由解渴消除。

一位74歲的女士,原來吃不同的西藥來控制小毛病,她身體不同部位痛,口有苦味和疲倦。Dana醫生將她不需要的西藥停了,並讓她早上先補一大杯水加檸檬汁和一小撮鹽,早餐補一杯精力湯,她原來只喝咖啡不吃早餐, 中飯前喝杯水, 下午也補充一杯精力湯,並讓她經常做小運動如點頭,因為他頸子有風濕,飯前補充一杯活水,三星期她回來複檢時容光煥發、眼睛發亮、不再反胃、口中苦味沒有、痰也沒有。十年來她從來沒有感覺那麼好。

精力湯是作者們大力推薦的,最好一天兩杯以上,蔬果、種子、核果、芽菜都可,精力湯是安•威格摩爾醫生多年前介紹出來的,她的基本配方是水份高的水果,如西瓜、木瓜、蘋果選一樣,加一點活化水,天冷時可加熱水,再加芽菜、綠葉菜、發過芽的葵瓜子、梨等。

喜歡鹹的人可用味噌打進其他的材料。

「解渴」一書提供了一些食譜,夏天配方有西瓜、黃瓜加一小撮的粗鹽(或飽和鹽水),加幾片薄荷加一杯到兩杯水,在果汁機打碎30秒鐘。

有蘋果季節時,一個蘋果、一片薑、半杯的藍莓、一點粗鹽加兩杯水打碎。

熱的飲料我試過兩個食譜,以下經過稍微調整後的:

(一)燕麥奶:

一杯燕麥片加5到 杯水,一茶匙小荳蔻(Cardamon)、幾滴鹽水、少量胡椒粉、兩茶匙薑黃、幾湯匙楓糖漿、幾顆椰棗泡一晚(天熱的地方需要放冰箱),在果汁機裏打碎,可以將渣過濾掉,滾一下即可飲用。冷的奶可以儲存在冰箱幾天,渣可以加入其他的粥一起煮,胡椒有促進吸收養分的作用,好比薑黃的有效成份更能讓身體吸收。也可加一湯匙的芝麻醬。

(二)椰奶芝麻奶

椰奶2/3杯

熱水半杯125cc

荳蔻粉1/4茶匙

楓糖漿一湯匙

芝麻醬1.5湯匙或磨碎的

芝麻(在美國叫Tahini)

幾滴鹽水

放入果汁機內攪拌或用手攪拌。

我採用「解渴」一書的建議,一兩個月後發現我到下午不再有極度口渴的感覺,嘴角也不再乾燥,下午的疲倦感也消失。

之前幾個月當電磁波又加強時,我到下午有時疲倦到需要躺一下,到了週末更難受,我猜測很多人在週末使用無線通訊較多,好與親友在空中相會。

我也警覺到身體「渴」的反應,在西瓜上市時,我一有疲倦感就立刻吃一兩片西瓜,會立刻有精神。

以下總結我實驗的經驗作參考,前一晚準備1000cc(四杯)的寬口玻璃瓶裝滿活化水,加一湯匙的鼠尾草籽或亞麻仁籽,幾滴飽和鹽水,放進一個檸檬皮、一茶匙海洋礦物質、一小茶匙的紅椒粉。

第二天早上再加半個檸檬汁,皮留著下次裝水時加進去,一瓶水一次喝下,過20到30分鐘再喝一兩杯芹菜汁。再過20分鐘後才吃早餐,一般是小米粥和泡菜。

在10點到11點之間再補充水份,有時是泡了檸檬皮的水或精力湯。

西瓜和黃瓜打的精力湯特別能「解渴」,而且有清腸的作用。

早上的飲水如有鼠尾草籽或亞麻仁籽的渣,可以在這時倒進去一起打。

平常喝的水瓶裡如放進水果皮,如檸檬、柚子、橘子、西瓜、木瓜、香瓜、百香果…等等或黃瓜片等,會增加水的結構和活化。

同時皮裏的礦物質和其他營養,水裏可補充幾滴飽和鹽水,隨時動補很重要,坐著、站著的時候,不時的抬頭頸部轉動、手腳指頭動、腰、肩膀動等等。

習慣成自然,在生活中用這些會有益身心。

◎ 參考資料:

hydrationfoundation.org“Quench" , Dana Cohen,M.D, Gina Bria, Hachette Books, 2018